聚合氯化铝(PAC)作为一种高效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,在水处理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它的净水效果并非通过简单的物理混合实现,而是依赖于一系列快速且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。理解这些反应过程,是高效、正确使用PAC的关键。PAC在水处理中的核心反应,可以概括为三个紧密衔接的步骤:水解、电中和与架桥絮凝。

首先,当PAC被投加到水中后,它会迅速发生水解反应。PAC本身是一种预水解的聚合物,含有大量带正电荷的羟基络合离子(如[Al₂(OH)₅\]⁺、[Al₈(OH)₂₀\]⁴⁺等)。进入水体后,这些高活性的络合离子会进一步与水分子作用,在极短时间内形成更加庞大的无机高分子聚合物。这个过程不像传统的铝盐(如硫酸铝)那样会剧烈消耗水体的碱度,因此PAC的pH适应范围更广,在中性条件下也能高效工作。
紧接着,最关键的一步——电中和作用开始上演。水体中大部分悬浮的胶体颗粒(如黏土、细菌、有机物等)通常带有负电荷。由于同性相斥,这些微粒能够长期稳定地悬浮在水中,难以自行沉降。而PAC水解后产生的大量多核羟基阳离子,恰恰携带着强劲的正电荷。它们会像磁铁一样,被吸附到负电胶体颗粒的表面,有效中和其表面电荷。一旦胶体颗粒的“排斥力”被削弱或消除,它们之间的范德华引力便开始起作用,为下一步的聚集创造了必要条件。
在成功完成电中和后,架桥吸附与网捕过程随之启动。PAC形成的长链状高分子聚合物,其分子链上存在多个活性吸附点位。这些长链可以同时吸附两个或多个已被电中和的微絮体,像一座座桥梁将它们连接在一起,形成更大的絮状颗粒,这就是“架桥”。同时,在絮体形成和沉降的过程中,聚合物会像一张大网,在向下沉降时网罗、捕捉水中剩余的细小悬浮物,一同沉降至水底,从而使水体变得清澈。
那么,在什么情况下最适合使用PAC呢?
正是基于上述独特的反应机理,PAC在以下情况中表现尤为出色:
1. 处理成分复杂的水体时:对于含有大量有机物、胶体和悬浮物的工业废水或高浊度河水,PAC强大的电中和与架桥能力能有效破坏胶体的稳定性,形成密实的矾花,沉降速度快。
2. 对絮体强度和要求高的场景:PAC形成的絮体大而坚韧,不易被打散,在后续的沉淀或过滤工序中能保持良好形态,处理效果稳定。
3. 原水pH值波动较大时:相较于传统混凝剂,PAC对水体的pH值和温度变化有更强的适应性,尤其在pH 5.0-9.0的宽范围内都能保持较好的混凝效果,减少了酸碱调节的药剂消耗。
总而言之,聚合氯化铝通过水解、电中和、架桥网捕这一系列协同作用,高效地完成了水的净化。掌握其反应原理,有助于我们根据实际水质情况,精准地调整投加量和条件,从而达到最佳的水处理效果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