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厂子里投了几十万的废气处理设备,为什么一遇到检查还是不合格?”这可能是不少企业主内心的困惑。部分企业环保设施成为应付检查的“摆设”。当前企业废气治理的最大痛点,已从“有没有治理设施”转变为“设施是否真正有效运行”。
治理困境:企业为何“花了钱却治不好”?
从企业的角度来看,废气治理面临三重困境。
成本与效果的失衡是最直接的痛点。一位企业环保负责人坦言:“我们安装了活性炭吸附装置,但频繁更换成本太高,不更换又会导致治理效果下降。”
这种两难处境在中小企业中尤为普遍。
VOCs治理设施“装样子”现象频发,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,刻意延长活性炭更换周期,甚至让已饱和的活性炭反复使用。
技术选择的困惑同样让企业头疼。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治理技术,企业往往“不会选、不会管”。
市场上充斥着低价低效的VOCs治理技术,不少企业存在VOCs治理设施和技术选择上的困难。
此外,监管压力与企业实际承受能力之间存在矛盾。随着环保政策日益收紧,部分地方采取“一刀切”的监管方式,没有给企业留出足够的技术改造和适应时间。
问题根源:治理设施为何沦为“摆设”?
深入探究,治理设施沦为“摆设”的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。
监管漏洞是首要因素。传统的环保监管以定期抽查为主,难以实时掌握治理设施运行状态。这导致部分企业抱着侥幸心理,采取临时更换活性炭、临时开启设备等方式应付检查。
技术适配性差同样不容忽视。由于成本压力大、技术适配性不强等原因,不少企业对更先进的治理技术持观望态度。
在乌海市,个别企业因技术选择不当,治理设施投运后无法稳定达标排放,甚至出现“一边治理、一边超标”的怪象。
管理粗放则加剧了治理效果的不确定性。督察组在山东发现,德州市部分铸造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水平落后,环境管理粗放。
破局之道:双向奔赴的解决方案
解决废气治理难题,需要企业和治理厂家双向奔赴。
对于治理厂家,必须从“卖设备”转向“交付治理效果”。
中国煤科重庆研究院在重庆市的一个VOCs治理项目中,采用了“湿式旋流喷雾吸收+干式过滤+活性炭吸附脱附+催化燃烧”的四级治理系统。
这种全链条治理模式使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减少了90%以上。
对于排污企业,需要从“被动合规”转向“主动治理”。
延长石油集团延安石油化工厂的创新做法值得借鉴。他们为VOCs综合治理设施加装了“三件套”:总烃分析仪+静态管道混合器+氧含量分析仪,就像给废气装上了“智能感应开关”。
当废气浓度超标时可自动切换至安全模式,正常运行时则能科学精准调配废气和配风浓度。
未来之路:环保与效益的双赢
成功的废气治理不应是企业的成本负担,而可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。
他们的转变证明:环保与效益从不矛盾。在日益严格的环保政策下,只有主动拥抱变革的企业才能赢得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