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确的答案是:会,但这是一种具有欺骗性的“假降低”,不仅无益,反而预示着处理系统正在走向失效。 在污水处理中,这种看似指标好转的现象背后,往往隐藏着更大的工艺危机。

一、为什么会出现氨氮“降低”的假象?
要理解这个现象,我们需要先了解氨氮在污水中的两种去除途径:
1. 正确的生物去除路径:硝化作用
这是污水处理中去除氨氮的科学途径。在溶解氧充足的情况下,硝化细菌将氨氮逐步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,从而实现稳定、彻底的去除。
2. 物理性转移路径:氨吹脱
这是一个物理过程,通过大量空气与污水接触,将水中游离态的氨气(NH3)吹脱至大气中。
关键机制在于:当曝气膜老化后,其产生的气泡变大、不均匀,导致氧转移效率急剧下降。为了维持生化池运行,操作人员往往会加大曝气量。这种“强曝气”在溶解氧提升有限的同时,却意外增强了氨吹脱效应 - 氨氮没有被真正分解,只是被“吹”到了空气中。
二、这种“降低”为何危险?
这种通过氨吹脱实现的指标“好转”具有极大的危害性:
1. 掩盖工艺故障
出水氨氮数据的暂时“改善”,会掩盖曝气系统效率低下这个根本问题,延误最佳的维修时机。
2. 摧毁生化系统
持续的溶解氧不足,会使对氧气需求严格的硝化细菌大量死亡。这些需要长时间培养的微生物一旦流失,整个生化系统的氨氮去除能力将遭受毁灭性打击。
3. 造成二次污染
氨氮从水中转移到大气中,形成了恶臭气体污染, merely 是将水污染转化为大气污染,违背了环境治理的初衷。
4. 运行极不稳定
氨吹脱效率受温度、pH值影响很大,在低温或pH不理想时效果会急剧变差,最终导致出水氨氮浓度大幅波动并超标。
三、如何识别真正的工艺状态?
聪明的运营人员会通过以下指标综合判断:
- 监测硝酸盐浓度:真正的硝化作用会使出水硝酸盐浓度升高,而单纯的氨吹脱则不会
- 检测溶解氧水平:在加大曝气的情况下,溶解氧仍然持续偏低
- 观察泡沫状况:异常增多的泡沫可能是氨吹脱加强的表现
- 嗅闻现场气味:明显的氨味是氨吹脱正在发生的直接证据。
曝气膜老化导致的氨氮“降低”是一个典型的工艺异常信号。专业的污水处理运营不应该为此感到欣慰,而应立即启动设备检查程序:包括检测氧转移效率、检查曝气均匀性、评估曝气膜状态等。
保持曝气系统处于最佳状态,确保硝化作用的顺利进行,才是实现氨氮稳定达标排放的科学之道。任何通过“歪门邪道”实现的指标暂时好转,最终都会以系统崩溃和超标排放为代价。

